元宵節除了賞花燈,壓鑄別忘了抬頭看看月亮,中央氣象局指出, 19 日元宵節當晚 23 時 54 分,將可看到今年度的最大滿月,同時也是自西元 1800 年至 2050 年(目前美國海軍天文台計算程式區間)唯一的「元宵節 + 年度最大滿月」。
氣象局表示,元宵節晚上的滿月,雖然月球已過近地點約 7 小時,但無損其最大之姿;滿月時,月球距離地球約 35 萬 6842.873 公里,月面視直徑約 33.47 角分,比今年 9 月 14 日的滿月(中秋節後 1 日,年度最小滿月)視直徑約大了 13.8% 。
氣象局進一步說明,滿月出現於農曆十五的比率只佔 37.62% ,而年度最大滿月出現在農曆正月的機率平均為 8-10 年出現 1 次。建議喜愛壓鑄拍照的民眾,可於當日利用月出後月亮的仰角還低之時候,搭配喜愛的地物或地景,拍攝您想要的影像,氣象局也於官網公布台灣各地月出時刻。
傳統壓鑄工藝主要由四個步驟組成,或者稱做高壓壓鑄。這四個步驟包括模具準備、填充、注射以及落砂,它們也是各種改良版壓鑄工藝的基礎。在準備過程中需要向模腔內噴上潤滑劑,潤滑劑除了可以幫助控制模具的溫度之外還可以有助於鑄件脫模。然後就可以關閉模具,用高壓將熔融金屬注射進模具內,這個壓力範圍大約在10到175兆帕之間。當熔融金屬填充完畢後,壓力就會一直保持直到鑄件凝固。然後推桿就會推出所有的鑄件,由於一個模具內可能會有多個模腔,所以每次鑄造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個鑄件。落砂的過程則需要分離殘渣,包括造模口、流道、澆口以及飛邊。這個過程通常是通過一個特別的修整模具擠壓鑄件來完成的。其它的落砂方法包括鋸和打磨。如果澆口比較易碎,可以直接摔打鑄件,這樣可以節省人力。多餘的造模口可以在熔化後重複使用。通常的產量大約為67%。
根據最新氣象局預測,元宵節晚間華南雲系大致已陸續通過台灣上空,中南部地區及澎湖、金門有較高機率可觀賞到最大滿月,惟仍可能有部分殘存雲系短暫遮蔽滿月,迎風面之東半部、北部地區及馬祖降雨機率較高且雲量偏多,觀賞滿月條件欠佳,民眾或可由雲縫中短暫見到滿月,並攜帶雨具備用。